正是那朵玫瑰

  文件類別:其它

  文件格式:文件格式

  文件大?。?66K

  下載次數(shù):133

  所需積分:3點

  解壓密碼:qg68.cn

  下載地址:[下載地址]

清華大學卓越生產(chǎn)運營總監(jiān)高級研修班

綜合能力考核表詳細內(nèi)容

正是那朵玫瑰
譯序…………………………………………………………………………………………………2
序……………………………………………………………………………………………………5

第一章 無法傳授的教導…………………………………………………………………………6
第二章 你為什么來……………………………………………………………………………16
第三章 關于打開和關閉的公案………………………………………………………………28
第四章 請教專家………………………………………………………………………………38
第五章 頭腦的游戲……………………………………………………………………………49
第六章 盲人的迷狂……………………………………………………………………………59
第七章 喜愛海鷗的人…………………………………………………………………………69
第八章 超越母親的膝蓋………………………………………………………………………78
第九章 當希伯利不在的時候…………………………………………………………………88
第十章 只有一個小硬幣………………………………………………………………………98




























譯 序

金暉

一、關于奧修

奧修是印度的一位開悟大師。與人類歷史上許多其他的圣人一樣,他同樣有著不同凡人的履歷和不同凡人的靈魂,以及更加不同凡人的歸宿。在《金色的童年》一書中,他曾經(jīng)述及自已完全自由而清醒地來到人間的故事。在地球上永遠閃耀著神秘和圣潔之光的喜瑪拉雅山麓,一個遠離現(xiàn)代文明的寧靜小村莊——沒有火車、郵筒,更沒有學校,有一對夫婦過著樸實單純的相愛時光,這就是奧修選擇的出生地。
二十一歲那年,奧修開悟了。此后他一面在大學教授哲學,一面走遍印度本土進行演講。在充滿了各種助長人性支離破碎的信仰偏見的土地上,奧修認為真正的宗教必須基于靜心(meditation)和覺醒的個人體驗,而不只是對傳統(tǒng)經(jīng)典和宗教儀式的執(zhí)著。他的觀點經(jīng)常引發(fā)激烈的爭論,使得他越來越以公認的宗教叛逆形象屹立于世。奧修所做的工作正是幫助人們在智慧之光的照耀下誕生一個真正的人性由。
六零年代末,奧修開始創(chuàng)立他的獨一無二的活力靜心術(dynamic meditation)他說,現(xiàn)代人深受傳統(tǒng)以及現(xiàn)代生活中種種焦慮的重壓,以致他必須經(jīng)過一個深入清潔的過程,才可能期望發(fā)現(xiàn)靜心中意識自由的放松狀態(tài),從而接觸到自身的“上帝”的源泉。
七零年代早期,第一批西方人找到了奧修,圍繞著他于一九七四年在印度普那(Poona)建立了第一個社區(qū)(即普那國際靜心中心)。在這里,他擴展了自己的工作范圍,包括將東方靜心術的成分加入西方正在發(fā)展的新心理療法中,以及創(chuàng)建很快就被公認為世界上最大并最具革新精神的發(fā)展中心之一的社匾。這個社區(qū)是一個“實驗”——“整個實驗就是為了給世界帶來一個佛的時代。這個社區(qū)不是普通的社區(qū),它是喚醒上帝的實驗……我正努力創(chuàng)造一個空間,使得上帝可以降臨。社區(qū)將成為一個聯(lián)系,上帝不再是……現(xiàn)實。就本世紀而言,尼采是對的——上帝死了。聯(lián)系早已斷裂,……這個社區(qū)是一架橋……修路的實驗。越來越深地進入和諧統(tǒng)一。將自己的能量傾倒出來。記住一條小溪流是不能到達海洋的。它將在路途上迷失——路途是那么遙遠。它將在沙漠中、在廢墟里迷失。但如果許多溪流相匯在一起,它們將成為一條恒河。而它將到達海洋。”(奧修)
一九八一年到一九八五年間,社區(qū)的實驗移至美國。奧修的門徒們在奧勒崗的沙漠中創(chuàng)建了一座現(xiàn)代化的城市和生態(tài)綠洲。他的這個實驗,以及他對于美國政府和現(xiàn)代基督教會的直言不諱的評論,很快就招致同時來自地方和政府當局的敵視和挑釁。不久,奧修被捕入獄。醫(yī)生們都認為,在秘密拘留于奧克拉荷馬州的監(jiān)獄期間,奧修被下了毒。隨后美國政府便將他驅逐出境,社區(qū)也被臨時解散。后于一九八七年初遷回普那。
奧修對門徒及追隨者的開示都被記錄于影像資料中,并被編輯成文集出版發(fā)行,有多種譯本在全世界流通。“我的話不是一種教義,也不是一種哲學,”他說,“我的話是一種‘煉金術’, 一種關于‘轉變’的科學,所以只有那些愿意‘死去’并且再生的人——這再生是如此新鮮,以致他們還不能夠馬上想象得出——只有這些少數(shù)的勇敢者會準備著聆聽。”
曾說過,他來到這個世界只是為了給予,他并不需要這個世界上的任何東西——一九九零年一月十九日,圓寂了,在門徒們最真誠的歡樂慶典中完成了他給予的這一生。在此之前幾個星期,曾有人問他,如果某一天他突然走了,那么他所做的工作將會怎樣?他說:“我對存在的信仰是完全的。如果在我說過的話中確有真理,那么它將繼續(xù)存活……依然對我的工作感興趣的人將僅僅是高舉著火炬,卻不會把任何東西強加給任何人……對于我的民眾,我將仍是他們力量和靈感的源泉。”
二、奧修國際靜心中心

奧修國際靜心中心坐落于印度普那的郊外克萊崗(Koregaon)公園,占地廿七英畝,是世界上最大的靜心別墅。每天都有數(shù)以千計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在這里參加靜心活動。無論是短期還是長久的居留,你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主題和工作。奧修是靜心中心的靈魂,圍繞著靜心的主題,自然形成許多團體和職能機構,每天提供各種各樣的活動和日常工作,在良好的狀態(tài)下流暢地運轉不息。
奧修曾經(jīng)聲明,他的社區(qū)不是一個宗教,因為宗教已經(jīng)死亡,而社區(qū)卻是一個充滿生命的現(xiàn)象:“一個社區(qū)就是一個修行集體,門徒和獻身者在此相聚,圍繞著一個佛陀,象蜜蜂一樣在佛陀之花上采集蜜糖。”那些追求真理的人相會于此,棄了過去生活的一切,不再尋求先知或救星,而相信唯一的道路就是拯救自己。在這里有一種愛的氛圍,這氛圍并不需要相同的意識形態(tài)或信仰系統(tǒng),它只源于共同的追求,源于這追求道路上一路同行的友情。
這里也沒有任何戒律,只有統(tǒng)領的精神,每一個人都擁有成為自己的絕對自由——盡可能靠近自己的真實存在的自由。共同生活并沒有影響探索的道路上個體的完全獨立。無論你發(fā)現(xiàn)什么,你都可以與人分享,而它也將受到尊重,并被接受。每一個人都需要勇氣,而這個團體將給你力量。通過靜心訓練,你將回到自己真正尋求的——你的自性。
奧修以他的慧力和慈心,為人們設計了許多靜心的方法,從各種途徑來接近關于覺照(witnessing)的主題。vipassana(智慧禪)是奧修所提供的最為本質的靜心術,它的方法就是禪定——遷流不息的念頭被不加整治地朗朗覺照,于自然中體驗自在,是一種真正本質的靜心術。圍繞著vipassana,奧修針對現(xiàn)代人的習性創(chuàng)造了一系列以動力(dynamic)為基礎的運動靜心術?,F(xiàn)代人在神經(jīng)過敏、貪婪和沒有條理的生活中不得安寧,初學者往往很難在安靜的狀態(tài)下靜心。奧修的運動靜心術正是為此而設計的,它使人們在信任和覺照中接受、奉獻,在接受、奉獻中盡情地歡笑、哭泣、歌唱和舞蹈。
“每個人在道路上都是完全一樣的,但在過程中卻有如此豐富的美,如此燦爛的華彩。”正如走進一座玫瑰花園,你將發(fā)現(xiàn)自己被花香圍繞。與真的玫瑰花相比,靜心的玫瑰更加微妙,也更加馥郁。“每一種靜心術都只是為了尋找那面鏡子,它反映一切卻保持著空虛。加入這一空虛,玫瑰就此出現(xiàn)了。這個佛陀的體驗將成為你生活中每時每刻的反應。”門敞開著,并隨時歡迎你的到來。每一個來到這里的人都一定會被這能量、這愛、這歡笑,被這里的每一張面容所打動,因為這些人的身上已經(jīng)發(fā)生了某種變化。
現(xiàn)在,奧修不在了。而社區(qū)依然生氣勃勃。在晚間,白袍道友聚會的大廳里,中央的圓臺上放著奧修坐過的椅子,燈光照耀著它,一把把“火炬”向著靜心聚焦——正穿越那個中點!

三、正是那朵玫瑰

奧修水遠是一個孩子。喜瑪拉雅山融雪的清泉流灌著他心中童真的玫瑰。在那座童話般的小山村里,金色陽光下的奧修,又水遠是一位老人。就象中國歷史上那個禪風禪骨的年代里所有開悟的大師一樣,奧修以明澈自心的智慧成為當代印度的一代宗師。他的宗教觀是最本質的,破除了一切假象而直達心地。禪者的風骨在他那里深入于心,不露痕跡而又無處不透其消息。他在談到vipassana時曾說,vipassana是一個最本質靜心術,不可能進行任何修改,它不是一個訓練“集中思想”的方法,而是覺照。“覺照”就是“禪”或“禪定”。傳統(tǒng)禪定是以“切念法”入手的,而奧修是直接的,完全接受自然的。他在《當鞋子合腳時》中說:“在我們進入莊子的故事之前,第一件要了解的事就是:成為自然的。任何不自然的事都必須避免,不要做任何不自然的事,只要自然就夠了,你無法對它加以改善。”這個“自然”就是那朵“玫瑰”——最終的自然。對開悟者來說,這最終的,也是最初的,但執(zhí)迷者卻無法實現(xiàn)。因為自然并不是要你去擯棄什么,或者態(tài)度的積極和消極,而這些又無不已然存在于自然中。奧修在《瑜伽始末》中告訴我們:“這兩者——不執(zhí)著和修行——會幫助頭腦停止,而當頭腦停止,你就真的是那個你應該成為的,你就真的是那個你的命運中的。”頭腦停止是奧修提出的重要概念。它不是指頭腦什么也不想,而是讓頭腦自然地、自覺地接受發(fā)生的一切。奧修說,在靜心中發(fā)生的任何事件(念頭)都是靜心的一部分,這里沒有任何東西被叫作“分心”。奧修還提示我們,不要等待。不要等待奇跡的發(fā)生,達到什么境界,或有一個最終的自然。所有本質的靜心奧修都已闡明,迷者只需在靜心中完全自然地放松,頭腦停止,沒有等待;那么,迷霧從此撥開,覺照——那面鏡子就顯現(xiàn)了。最終就是最初——正是那朵玫瑰!
vipassana使我們的生命從此真正地自然流動,明凈無礙,趨向至善光明。這確是本質的禪定。因為奧修的靜心術始終不離這一本質,因此,將meditation譯為“靜心”即為區(qū)別于一般的譯法“冥想”(冥想的概念已被普遍認為是一種專心靜思的方法,但已離了自然的本質)。“禪定”和“冥想”在奧修那里就是“靜心”。靜心就是“凈心”,心本清凈無染的意思。靜心術就是心在自然的方法,方法存在于過程本身,每一刻(當下)都是方法,都是目的,于自然中達到自然。如果對“靜心”做望文生義的理解將產(chǎn)生錯誤。當你在“靜心”中有了正覺受,那么你便是得了奧修點石成金的手指了。
奧修一生有許多雋語開示針對諸多不同品質的人。如果我們能得到那個“手指”,那么你便能在奧修浩瀚的卷佚中遨游而不迷失。
“自然”和“隨緣”本是禪者的風格,于一切言行中做那個本然的,不“頭上安頭”。這只能是一種沒有痕跡、冷暖自知、不落言詮的風格。奧修說:“禪相信真理不能被語言所表述,但能夠被姿勢、行為表示。有關某件事能夠去做,但你無法說出來,然而卻能顯示出它。”奧修以他的禪風教化門徒,你們“存在于世俗中并沒有什么不對,要世俗化,但仍然保持脫俗。”。這就是覺知、自然。他還告誡說:“沒有必要逃避或放棄,你仍然在此存在著,要在這個世界上。但不要屬于這個世界,留在人群中,并保持獨立……做所有需要做的,但永遠不要成為做者,不堆積自我——那就是全部。”奧修更為警醒地提示我們:“當真理發(fā)生的時候.它是非語言的,它是沉默的,它是如此深奧,它無法透過語言來表達,然而人們或早或遲都會將它變成語言,并將它系統(tǒng)化,也正是在它們的系統(tǒng)中,它被殺死了!”真理被真理的掌管者殺死了,真理的血液不流動了,就象宗教導師常為宗教的狂熱信徒殺死一樣——不論是異教徒還是信徒。這些自傲無明的人被佛陀稱為“焦芽敗種”,耶穌常斥之為“小信人”!如果迷失在無生命的“文字”中,迷失在任性的“頭腦”里,那么我們的生命之源將會枯竭,憂慮和煩惱將伴隨我們俳徊于惡送。奧修的智慧正是生命的源泉,我們?yōu)檫@清流而歡笑,“笑是宗教的真正本質”,歡笑帶來光明。奧修告訴我們,自然本來如此,由“生命”(live)萌生“愛”(love),愛的“歡笑”(lauphler)產(chǎn)生“光明”(light),光明覺照更使生命充滿愛和歡笑。歡笑中覺知,光明使生命之源永不枯竭。
玫瑰一直在美的芬芳中開放。但注意,千萬不要認為自己已難覺照了!奧修的棒喝將敲碎你這個“頭腦”,喝退你那條“舌頭”。再看,正是那朵玫瑰!

四、閱讀之前

在閱讀本書之前,還有幾個問題我覺得應該說明一下:
1.在我看來,奧修是一個很難歸類的人,盡管現(xiàn)代人的頭腦在面對外來訊息的時候,已十分精于在經(jīng)驗范圍內(nèi)進行邏輯歸納分類的預處理。但若能讓奧修在最新鮮層面上保持一定程度的模糊,也許可以獲得更加精確而全面的把握。他并非一個哲學家,更不是有些西方人以為的什么“存在主義者”等等。奧修沒有主義,也不歸屬于任何形式的宗教;如果一定要在經(jīng)驗中給他尋求一席之地的話,我以為禪師的形象是比較恰當?shù)摹?
2.在奧修的開示中經(jīng)常用到一些名詞,諸如“佛陀”、“上帝”、“神”和“道”等,這些名記在奧修這里是不以相應的傳統(tǒng)概念加以區(qū)分的,它們只是同一個本質的不同說法,這個本質就是“存在”(being),也可以理解為“自然”、“自在”、“自性”等。而這個“存在”,正是“那朵玫瑰”的象征意義。
3.本書所言及的宗教教派和宗教人物等與任何宗教的傳統(tǒng)無關,它們只是由一個故事或譬喻引發(fā)的、有關“存在”和“真理”,以及如何到達真理的話題。這本書和奧修的其他著作一樣,它的焦點在“存在”和“真理”之上。
4.譯自奧修的《Just Like That》一書。在翻譯此書時,為使讀者能較直接地從書名中領略到奧修心地的風光,我選用了奧修常以之象征“存在”的那朵神秘的“玫瑰”來做為“That”的喻體,因此而有現(xiàn)在的書名——《正是那朵玫瑰》。
我衷心希望讀者能喜歡這本書,能從中分享到生命的愛和歡笑,分享到玫瑰的芬芳。
限于個人水平,難免有一些缺點,甚至錯誤,懇切地盼望讀者們指正。



科爾曼.巴克斯

讓普那社區(qū)以外更多的人了解奧修,尤其是讓這本書找到新的讀者,對我來說這似乎才是重要的。我非常欣喜于他那些令人驚異的說話,他對于社區(qū),對于轉變的大膽實驗,他的開示,以及他的說笑!他總是妙語如珠,不論討論的是:美國的旅館沒有第十三層樓、覺知的責任、一條跳進河里的狗、葛吉夫的不可捉摸、揮霍的兒子、靜心、科學的侵略、希伯利和他的三個老師——等。
這本書的構造非常寬松,但重要的是它要傳達的快樂。就是這么一件事,真的,這所有的早晨演講中,最重要的就是這件事。讀著它們,你將書到從那些日子所流出的新鮮泉水。
這本書中的每篇演講都是以一個蘇菲故事的片段做引導,然后進行精彩的演講。但你不要緊張的帶著你的邏輯來讀它。就隨它去——因為不管你是怎么接近的,他都會遇到你。這是一種深奧的游戲方式。奧修在他生動的世紀演講中的即興發(fā)揮,比葛吉夫更為出色。
所以,面對這樣的一本書,我能做什么呢?我這么問是因為我對魯米的翻譯工作,也可能是因為我在一九八八年十月訪問過普那社區(qū),我在那里很有回歸家園的感覺。也許我就是他在八零年代早期所稱作“sbravakar”的那種人吧!這里有一個芬菲的故事,他在這本書里并沒有提到的:
伊本.哈非夫.希拉茲(Ibh Khafif Shirazi)有一次說:我因為聽說埃及有兩個偉大的師傅,所以我馬上就趕過去了。我到那里的時侯,看見兩位大師正在冥想。我向他們打了三次招呼,但是他們都沒有理我。我跟他們一起冥想了四天。每天我都求他們跟我說話,因為我從這么遠的地方來。
最后,其中一個年輕一點的師傅睜開眼睛說:“伊本.哈非夫,生命是短暫的。把剩余的時間用來深化你自己吧。不要浪費時間跟別人打招呼!”我請求他給我一些教誨。“跟那些讓你想起主的人在一起.那些不僅談論智慧,而且就是它的人。”然后他又進入冥想了。
我覺得我就象那個伊本.哈非夫。因此,以奧修這樣的一個人來說,是不需要介紹的,不然就是在吹噓介紹人自己了。所以,現(xiàn)在就讓音樂開始吧!

* 科爾曼.巴克斯(Coleman Barks)教授翻譯過數(shù)本魯米(Rumi)的作品,被公認是魯米在英語世界的主要詮釋者。

第一章 無法傳授的教導

有個人來找利布奈尼(Libnani),一位蘇菲導師,而有了下面這段對話:
來者:我想學習。您愿意教我嗎?
利布奈尼:我覺得你不懂怎么學習。
來者:您能教我怎么學習嗎?
利布奈尼:你能學會怎么讓我教你嗎?

真理是不能被教的……但是它可以被學。這兩句話中包含了所有悟性的關鍵。所以,讓我再重復一遍:真理是不能被教的,但是它可以被學——因為真理不是一種教義,不是一種信條,不是一種理論,一種哲學,或者諸如此類的東西。真理是存在。真理是“本然”。關于它,我們無話可說。
如果你開始說一些關于它的話,你就會一圈一圈地兜下去。你會轉彎抹角,但是你永遠達不到它的中心。一旦你提出了“關于”它的問題,你就已經(jīng)在錯過它的路上了。它可以被直接碰上,但是不能透過“關于”。沒有“媒介”。真理就是此時此地。只有真理存在。沒有別的存在。所以,你一提出關于它的問題,你的心就已經(jīng)游離了。你在別的什么地方,而不在此時此地。真理是不能被教的,因為語言無法表達它。語言是無能的。真理是廣闊的,極其廣闊的,無限的。語言是非常非常狹窄的。你不可能強迫真理進入語言,不可能。然而如果沒有語言,教育又怎么進行呢?
沉默可以做為一種啟示。它能夠表達,能夠變成運輸工具。不過這樣一來,問題就不在于師傅(master)怎么教,而是在于門徒怎么學了。
如果是“教”的問題,那么師傅就能做點什么。
但語言是沒有用的——我們沒有辦法用語言來做什么。師溥可以保持沉默,可以從他的存在的每一個毛孔傳出信息——不過這時候門徒必須理解它。沒有提示,沒有師傅的任何幫助,門徒必須收到它。
所以在宗教的世界里沒有教師(teacher),只有師傅(master)。教師是一個教的人,師傅則是教的“內(nèi)容”。教師是談論真理的人,師傅則是真理本身。你可以學,但是他不能“教”。
他可以在那里,敞開著,等待這——你必須去喝他,必須去吃他。你必須去吮吸他。你必須孕育著他。你必須吸收。
師傅是一個已經(jīng)成為真理的人,可以被所有準備吸收他的人吸收;所以耶穌對他的門徒說:把我吃下去。真理可以被吃;它不可以被教。你可以讓它到達到你,但是不能強迫它達到你。
真理是絕對非暴力的,它甚至不會去敲你的門——對它來說,這已經(jīng)是極大的侵略行為了。
如果你允許,如果你很善于接受,它全部都在那里了。如果你是封閉的,如果你不善于接受,那么即使花上幾百萬世去找它,你也會繼續(xù)錯過。它一直在那里!它永遠不變。即使一小步也不需要走。即使睜開眼睛也不需要。即使一個靠近它的舉動也不需要。它已經(jīng)在那里了:你必須讓自己變得善于接受。
真理是不能被教的,但是,你仍然可以學。所以,整個的藝術就在于怎么成為一個門徒。
人類分為三個部分。其中一部分,主要的部分,幾乎占了百分之九十九的,從來不為真理操心。它沒有一點覺知。它完全睡著了。它沒有疑問。它過著一種夢游的生活。永遠不會產(chǎn)生“真理是什么?”的問題。這是人類較大的一部分。
他們活在無知里面!完全感覺不到自己是無知的。不僅感覺不到自己是無知的,他們甚至還認為,或者夢想著自己什么都知道。
事實上,自以為無所不知正是他們的睡眠的一部分。為何需要學習呢?為了“消滅”學習的需要,最好就是:繼續(xù)感覺自己是無所不知的。這樣就沒有學習的問題了,也沒有做門徒的必要了。你心滿意足地躺在你的墳墓里面。你是死人。
這就是大多數(shù)的人類??v然你接近這一群人,告訴他們關于真理的知識,他們也會嘲笑你。他們會說你胡說八道。不僅如此,他們還會否認有任何真理、上帝,或者涅盤之類的事情存在。如果你告訴他們某個人開悟了,他們就會說那樣的人根本不存在,而且他也無法存在:“因為我們就是整個的人類。”
有人向伏爾泰(Voltaire)詢問宗教的起源,據(jù)說伏爾泰是這樣回答的:“宗教誕生在地球上第一個江湖郎中和第一個傻瓜相遇的時候。”在一個江湖郎中和一個傻瓜的相遇中,宗教產(chǎn)生了。這里面確實有一點真理的成分。在某種感覺上它是真實的,不過它的真實和宗教無關,只和假宗教有關。
宗教誕生了,不是在一個江湖郎中和一個傻瓜之間——假宗教才是那樣誕生的——宗教是誕生在一個師傅和一個門徒之間。宗教誕生在一個已經(jīng)達到真理的人和一個真誠地尋求達到它的人之間。宗教在真理和門徒之間誕生了。
然而人類的第一部分還是完全的無知,快樂的無知,因為在沒有疑問也沒有尋求的時候,他們就可以舒舒服服地過一種不需要努力的生活。他們繼續(xù)墮落。他們從來不上升,他們水遠達不到頂峰。而他們自己并不知道。不僅不知道,他們甚至連作夢也想不到會有那些經(jīng)驗的頂峰和狂喜之極點的存在。
他們幾乎還象動物一樣:吃飯、睡覺——不外乎這些事情。一種常規(guī)的生活,象車輪在運轉:他們出生,他們生活,他們生育,然后他們死亡。車輪繼續(xù)運轉:他們又出生了。相同的故事反覆重演,一而再地,令人泄氣。
還有人類的第二部分:少數(shù)幾個詢問真理的人。但是他們不知道怎么學習。他們在探索,但是他們不了解這種探索需要內(nèi)在的發(fā)生變化,只有那時,你才可能進行探索。內(nèi)在的變化是需要的。
在這個向度上,宗教的學習和其他的學習不一樣。你可以學習化學、物理、數(shù)學,這不需要任何意識上的修正;象現(xiàn)在這樣,你就可以學習了。而宗教學習的基本要求是:首先要改變你的意識。
甚至在學習開始之前,你就必須為它做好準備。長期的準備是需要的,否則無法開始學習。
第二部分的人會詢問,但并沒有準備好,所以他不斷的在理論、假設、推論、虛構的故事、語言、哲學、玄學里面兜圈子——有成千上萬種的理論可以為他所用。
他可以選擇——市場很大,他可以繼續(xù)的從一個理論換到另一個理論,因為沒有任何一個理論能夠給你正確的東西。理論是給不出的,所以你厭倦了一種理論,就再選擇另一種;你厭倦了一位老師,就再轉到另一位的身邊——眼前的人繼續(xù)的換來換去,他們也就成了流浪者。
我每天都碰到這類第二種人。他們?nèi)ミ^各種的聚會。跟過各種的老師,他們一直從這變到那:對什么都不滿意。但是他們卻沒有意識到這不是老師的問題,而是自己缺乏基本的準備。他們還沒有準備好做一個門徒,而如果你不準備做一個門徒,你又怎么可能找到師傅呢?歷來總是如此的,當門徒準備好了的時候,師溥就會自動的出現(xiàn)。你甚至不用去找他,他也會來的。當門徒什么時候準備好了,師傅就馬上出現(xiàn)了。如果你一直在找他,而他從來沒有出現(xiàn)過,那么問題一定出在你的里面。你內(nèi)在的什么東西挫敗了你的整個努力。你還沒有準備好。
在你自己的狀態(tài)下,你是不可能遇到師傅的,你必須實現(xiàn)“他的”狀態(tài)。這些狀態(tài)是恒常的,不會改變的,永遠都是這樣。一個人必須學會怎樣成為一個門徒。這第二部分的人類成了一大堆流浪的詢問者。他們從來沒有多少收獲。他們成了滾動的石頭,身上永遠沾不到一點點苔蘚。他們在繼續(xù)的……流動著。
還有第三部分——極少極少的例外,人類的精華。
第三部分是那些探索、詢問的人;但他們的詢問不是推理的,這種詢問是全然的。這種詢問和任何其他主題的學習不一樣;這種詢問是那么的完全,他們寧愿為它而死,他們寧愿為它而改變自己的整個存在。愿意實現(xiàn)所有的狀態(tài)。哪怕死亡是其中之一,他們也愿意去死。但是他們希望認識真理,希望活在真理的世界中;他們不希望活在謊言、錯覺、夢幻和臆測的世界里。
這第三種人可以成為門徒。也只有這第三種人,在他們到一定的造詣時,可以成為師傅。
這就是為什么我說真理不能被教,但可以被學的理由。不過這樣的話,一切都要靠你自己了。
師傅是存在的——只是你必須在師溥面前完全的空掉自己。這就是死亡的意義。一個門徒來到師傅面前死去。那也就是臣服的意義。
他來了,并把自己留在門外。他脫鞋子的地方,也就是他離開自己的地方。他完全空著的來到師傅面前。正是在這個空里面,真理成了可能實現(xiàn)的事情。正是在這個空里面,師傅開始流動。師傅變成了一個巨大的瀑布,流進門徒的山谷。從他存在頂峰到達門徒存在的最低點。要記住,他并沒有做什么事,一切只是在發(fā)生。當山谷準備好的時候,瀑布自然出現(xiàn)。師傅的存在開始流向門徒。
這不是師傅做了什么,也不是門徒做了什么——沒有人做任何事。而是師傅在門徒的面前,門徒在師傅的面前,然后這種現(xiàn)象就自動的發(fā)生了。這是一次跳躍,是師傅的火焰跳進了門徒的心。不過,這需要保持開放,門徒必須保持空虛——只是個接收站就好。
那就是為什么我一遍又一遍的說,做門徒的藝術就是成為女性意識的藝術:也就是善于接受的,寬容的,不制造障礙的,不關起門來的,不力求安全和可靠的。而是信任的。
就是信任這個字。在信任里面,真理出現(xiàn)了。信任就是準備學習。是的,正是信任這個字。信任就是做一個門徒。
如果你還在思考,就說明你還在控制。你沒有臣服。如果你還在說這是對的,而那是錯的,那么你的心還在那里,你屬于第二種人,而不是第三種。
現(xiàn)在,讓我從另一個角度重新劃分這三部分的人。第一部分的人以懷疑為靈魂,而這種懷疑非常的強烈,幾乎類似一種對懷疑的信任,相信懷疑。它是那么的強烈,因為人的第一部分——人的大部分——主要部分,是從來不懷疑自己的懷疑的。他們信任懷疑。
如果你這么相信懷疑,這么肯定懷疑的話,你就會完全的封閉起來。連一扇窗戶也不會打開。那么離做一個門徒的標準更是距離遙遠了,即使做一個學生也是非常困難的。你甚至連想到別人比自己知道得多都會不高興。
這一部分始終是愚昧無知的。就象石頭一樣,死氣沉沉,沒有生命。因為除非讓能量不斷地流入未知,否則你不可能擁有生命。
只有每天進入未知,你才是活的,跳動的。你的心在震顫,你在成長。成長永遠是從已知進入未知。
人類的第二部分在詢問;它的懷疑動搖了。但是它的信任還沒有生根。它不再屬于較大的第一部分,它已經(jīng)和第一部分拉開了一點距離——而僅僅這一點距離,也足以使它們回不去了——但還是不上不下的,還是懸在半空中。它沒有信任。
第一部分過于相信懷疑了,而第二部分開始懷疑自己的懷疑,但是信任還沒有產(chǎn)生。第三部分信任信任。這種信任是絕對的。第二部分的人會說你是瞎子。你的“shraddha”,你對信任的信任,在他們看來就是盲目。第一部分的人會叫你瘋子。你的信任看上去就象發(fā)瘋一樣。一個人怎么可能這么完全地認同信任呢?不可能的。但是對于第三部分,對于那些信任已經(jīng)產(chǎn)生的人,盲目將是唯一看見的能力。而瘋狂也將是唯一的清醒。
這三種不同的人類各有不同的語言。他們彼此不交流——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就好比你跟一個人說話,但是他不懂你的語言,你也不懂他的語言——你們頂多透過一些手勢,可能進行一點點的交流,但不會多的。
蘇菲們說,只有第三部分的人可以學習。蘇菲師傅是非常挑剔的。被蘇菲師傅接受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非常非常的困難。他們在自己的周圍設置了各種各樣的障礙。
首先,他們都過著極其普通的生活,你根本猜不到這里會有一位師傅。他們以絕對平凡的方式生活。比如,師傅可能是一個鐵匠,或者一個鞋匠,或者一個織工,或者一個屠夫,或者一個木匠——非常平凡的世界。你不可能想到為你做鞋子、修鞋子的人竟然是一位師傅。他不容許有任何的嫌疑,這是他保護自己的方法,以防止那些沒有準備好而自以為準備好的人強行侵擾。他用這種方法保護自己。
你永遠看不到一位蘇菲師傅到清真寺里去,或者到神殿里去——去任何公開的場合——祈禱。不會的,他是在半夜別人睡覺的時候祈禱的。即使他的妻子也不一定想得到他是一個成道的人。不會的,這是蘇菲方法的一部分——不讓任何人知道。
耶穌在埃及的時候肯定跟一些蘇菲們一起生活過。他把他們的一些教導帶進了《圣經(jīng)》里。其中一條就是:你右手做的事情不要讓你的左手知道。這正是蘇菲的一個傳統(tǒng):完全的活在黑暗里,這樣就沒有人知道,侵擾者也不會來,假求道者不會敲門,愚蠢的人也不會強行奪去你的時間和能量。
其次,如果你以某種方式了解到一位蘇菲師傅,那么你就不得不長年累月地在他身邊等著——做一個學徒,但不是學靜心(meditation)。如果他是一個鞋匠的話,你就必須長年累月地學做鞋子。而且他們又是很嚴厲的監(jiān)工。有時候十年、十二年過去了,你還只是做鞋子,修鞋子,問題永遠不能提出,除非師傅自己問你:“你為什么到這里來?你想要什么?”
他將觀察你。他將陪伴你。在那種患難與共里,有一種東西開始成長,漸漸地,透過十分間接的方法——比如,做鞋子。這就是一種靜心,因為門徒規(guī)定是只做指定的事情,不許思考。
記住這一點,當你用手工作的時候,頭腦才極有可能保持空虛。如果你用頭腦工作,那么這種可能性當然較小,因為頭腦不得不思考。
蘇菲們都是用手工作的——織地毯,做鞋子,做木工,或者別的什么事情,只要是用手做的。手和腦是兩極,如果你的能量通過手流動,漸漸地,腦就會平息下來。如果很多年,十二年——這么長的時間!——你都只是用手工作的話,你就會完全忘記腦了。不需要它了,它變得毫無用處。而這正是門徒所需要的:頭腦必須處于無用的狀態(tài)。思慮必須停止。頭腦必須變得類似沒有頭腦,不要總是裝滿了思慮,夢幻,想法。要完全空掉。
當門徒還是一個學徒,還在做鞋子的時候,師傅會一直觀察著,他的頭腦里發(fā)生什么了。能量是不是全部流到手上去了?
現(xiàn)在,生理學家都同意,如果你用手工作的話,相同的能量會從大腦流向雙手。能量也是一樣的。你的右手跟左腦相連,你的左手跟右腦相連。當你感到頭腦亂得無法停止的時候,試試這個方法:快速的摩擦雙手,把它們搓熱,這時候你會突然發(fā)現(xiàn)頭腦停止了,因為能量轉移到手上去了。
對失眠的人來說,這是已知的最好藥品,比任何的鎮(zhèn)定劑都好。只要閉上眼睛,摩擦雙手,感覺它們越來越熱,越來起熱——透過摩擦,它們會變熱——同時你也想象它們正在變熱。當手掌變熱的時候,頭腦就冷了。它們是兩個相反的極。而手應該是熱的,頭腦應該涼??墒撬紤]太多的時候,頭腦就會發(fā)熱,手則會變冷。那是不健康的。你是在走向瘋狂。最后頭腦會開始獨自工作,不跟整個的身體聯(lián)系。這就是瘋狂的意義:部分開始自主,而部分開始獨裁。
日本的禪師多是用手工作,伊斯蘭國家的蘇菲師傅也總是用手工作。用手工作總是很美的。它把頭腦的能量降到身體里面。
如果你連續(xù)多年用手工作,你就會變得“沒有頭腦”。頭腦的生理部分還在,但是能量部分、思慮部分消失了。你變得沒有頭腦。
門徒必須長年跟在師溥身邊。但困難在于,除非你信任他,因為天知道這個人到底是不是一位師傅呢?天知道他有沒有成道?怎么判斷?但是如果你信任,漸漸地,內(nèi)心對師傅就會升起一種親密和熱愛,一種內(nèi)在的親密和熱愛,就象有時候發(fā)生在情侶之間的那樣,不過這種情況非常少見,因為情侶們從來不臣服。他們談論它,他們聲稱自己已經(jīng)臣服了,但是他們從來不臣服。實際上,他們可能正試圖以臣服來操縱對方,臣服可能只是一個花招而已。戰(zhàn)爭繼續(xù)在情侶之間發(fā)生。
如果兩個人真的相愛,那么一種親密感有時候也會產(chǎn)生,但非常少見。那時,某些地方他們變成了一個人。一座橋出現(xiàn)了。還是兩個,但是他們內(nèi)在的火焰靠得那么近,以至于他們合而為一。這種情況極少在愛情中發(fā)生,頂多也只是在某些瞬間——火焰又會分開了,然后聚在一起,又分開??偸沁@樣。但是在一個門徒和一個師傅之間,當這種親密產(chǎn)生的時候,它會繼續(xù)發(fā)展,越近,越來越近,當那一刻到來時,終于只剩下兩個身體:在內(nèi)在世界的某個地方,存在不再是兩個。那一跳,那個火焰的飛躍發(fā)生了。
向師傅學習就是學習怎樣跟隨師傅。向師傅學習就是學習怎樣不跟隨自己。
和其他學習、其他的訓練相比,宗教學習是一個完全不同的向度。在其他的訓練中,你和原來是一樣的。你開始累積訊息。你想學地理——你可以找一個老師馬上開始學。但你還是和原來一樣,只有訊息在不斷的增加。你變得起來越有學問,但是你的存在、你存在的質量、你存在的狀態(tài)還是老樣子。
可是當你開始學習宗教或者真理的時候,情況就不同了:它不是訊息的累積,也不是知識的增加;它是你生命內(nèi)在的一種成長。不是你會知道更多,而是你會“成為”(be)更多。不是你的記憶力將變得更加訓練有素,不是的,而是你的存在,你真正的存在將變得更加沉著而寧靜,充滿喜樂。

正是那朵玫瑰
 

[下載聲明]
1.本站的所有資料均為資料作者提供和網(wǎng)友推薦收集整理而來,僅供學習和研究交流使用。如有侵犯到您版權的,請來電指出,本站將立即改正。電話:010-82593357。
2、訪問管理資源網(wǎng)的用戶必須明白,本站對提供下載的學習資料等不擁有任何權利,版權歸該下載資源的合法擁有者所有。
3、本站保證站內(nèi)提供的所有可下載資源都是按“原樣”提供,本站未做過任何改動;但本網(wǎng)站不保證本站提供的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同時本網(wǎng)站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損失或傷害。
4、未經(jīng)本網(wǎng)站的明確許可,任何人不得大量鏈接本站下載資源;不得復制或仿造本網(wǎng)站。本網(wǎng)站對其自行開發(fā)的或和他人共同開發(fā)的所有內(nèi)容、技術手段和服務擁有全部知識產(chǎn)權,任何人不得侵害或破壞,也不得擅自使用。

 我要上傳資料,請點我!
COPYRIGT @ 2001-2018 HTTP://m.fanshiren.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資源網(wǎng) 版權所有